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南通美术事业发展的思

一、南通美术的过去

客观地说,南通的美术事业起步较晚,与隔江而望的苏南相比,当元代初年大画家黄公望徜徉虞山,倪云林泛舟太湖时,南通尚未建州;当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在苏州显山露水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明代四大家的地位时,南通尚无一人在画坛有所建树。好在活动于晚明时的顾聪、保甸、黄希宪填补了空白——在徐泌所著《明画录》中,三位南通人有了一席之地。

更值得庆幸的是,不仕新朝的冒襄隐居如皋,以他“明末四公子”、“复社中坚”的显赫声誉赢得董其昌、陈继儒、王时敏、萧云从、恽寿平、程邃、戴本孝等人的刮目与敬重。冒襄在与这些一流画家酬唱和应的同时,也让他们的艺术甘露滋润了江海大地。

再后,活动于清代雍乾时期的李方膺、张雨森开始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张雨森作为一名宫延画家因屡得乾隆皇帝赏识,而春风得意,常常在满意之作上铃上“御赐诗画禅”的大印;李方膺则靠着天才与勤奋在扬州八怪的圈子里拥有了较稳固的席位。

嘉庆朝的钱球、钱莹、钱恕兄弟叔侄三人对南通画坛也有一定的贡献。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都收藏了他们的作品。

清末民初,南通有一批画家钟情于吴昌硕的绘画艺术,纷纷渡江请益,过从,而且都取得一定成就,李苦李、王个簃、葛竹谿、邓梅生是为代表。

“五四”运动后西风东渐,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深入人心。各地兴办不少美术专科学校,南通学子纷纷外出求学,徐惊百高中“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陈琦就学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高冠华、刘子美苦读于“杭州国立艺专”。顾永惍、尤无曲携赵丹一起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此前后,同在“上海美专”求学的还有史白、黄幼松等人。他们连同历朝历代的众多画家一样,不经意间完成了南通美术承先启后的使命。

二、南通美术界的现状

南通美术的现状可用“池塘春草”、“幽谷鸣泉”八字来形容。经过几代人的积淀、努力,南通美术界无论从机构、设施的配置,还是在人材队伍的建设,以及在各项赛事、展览、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并趋以成熟。

南通现有一家地市级书画院,5家县级画院(含1所版画院,1所民办画院)约有专业创作人员25人,若加上各画院的特聘兼职画家,人数约102人(特聘画家中有不少人是从专业岗位上退下来的同仁)在艺术水准,时间投入方面他们与在职画家不相上下。

此外,大专院校的美术教师往往集教学研究,创作活动于一身,也是南通美术创作的有生力量。这些院校包括,南通大学美术设计学院、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纺织技术学院、南通航运技术学院、南通商贸高专、南通电大、职大技师学院、民办紫琅学院、南通师范学校,约有人数106人,若加上所有中学、高级中学的美术老师人数就更为可观。在这些教师中间,起码有三分之一的人视艺术为生命。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圆自己的艺术之梦。

在这些众多的美术工作者里面,取得中国美协会员资格的有22人,取得省美协会员资格的有107人,至于市美协会员人数就更多,约为328人。

在成绩的取得方面,也有可圈点之处,从“文革”结束后算起,由文化部中国美协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全国美展入选情况来看,南通的入选率、获奖率与省内其它兄弟市相比毫不逊色,而且占优。以十届美展为例:入选作品九件,其中银、铜、优秀奖各一件。

第十届全国美展,南通人还在重要项目——中国画方面取得突破,摘得铜牌。

令人骄傲的是,我们还拥有一批重量级的分布在各大“码头”具有全国影响的南通籍书画家:范曾、袁运甫、袁运生、范扬、周京新、王冬龄。以及一批优秀出众,潜质惊人的书画家,他们都对家乡的美术事业倾注了心血,并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南通美术事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任何事业的发展、壮大、拨尖,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底座的盘子越大,搭尖才可能更高。南通美术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一个有着正确艺术思想引导,健康发展的美术事业、美术队伍,需要政府、社会诸多方面的关注、重视、投入。

实事求是的说,南通的政府及社会各界历来对美术事业比较重视,随便举两个事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南通成立了全民事业单位性质的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在全省地级市内是首批。不久,由当时的市委书记朱剑亲自关怀,在文峰塔北侧兴建明代园林式的建筑群落。最近朱剑先生莅临书画院,抚今追昔、兴奋之余还不无遗憾地说:“这建筑在当时是很好的,现在看来,画室还是小了一点”,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上世纪九十年代,为纪念南通籍金石书画家,吴派传人,上海画院副院长王个簃先生。又在书画院与文峰塔之间建立了王个簃艺术纪念馆,陈列、研究、传承王个簃的艺术。两座建筑,一是为纪念过去的书画名人而建,一是替正在为南通美术创造奉献的群体而建,一前一后、一静一动,一象征过去、一代表现在。政府与各界对美术事业的嘉许与期盼似乎都隐含在这与文峰塔相关的建筑里了。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在市政建设、民营企业、交通、教育、体育的发展方面也颇有建树。与此相比,美术界就有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思来想去,我们建议做好下列几桩事。

①加大投入发展美术事业

南通江海明珠,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十四个城市之一的形象,如果因为缺少一家美术馆而打了折扣,那是多么令人遗憾又多么划不来的事。

美术馆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志,是文化建设的载体。在国外,任何一座稍有名气的城市都建有一座乃至几座美术馆。

以南通的友好城市日本国丰桥市为例,一座不大的城市,美术博物馆的面积不小。除了展出各类艺术作品外,还收藏了近现代的平面绘画、雕塑、书法、摄影作品844件(2000年6月前统计数)中国南通籍画家范曾的作品也赫然在列。

以周边城市为例: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连云港、昆山均建立了集展览、收藏、研究于一身的综合的多功能美术馆,地处苏北的徐州市美术馆规划在建。这就是说,除盐城、淮安、泰州、南通尚无美术馆外,其它地级市均已建或正在建设美术馆。

这对我们有无形的压力。有“近代第一城”之誉的南通,要满足美术和当代艺术发展的需要。要适应日益增多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需要。没有一家美术馆是万万不行的。(省内地级市县级市美术馆的情况另附在文末)

②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说政府各界的重视;还有是说画家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培养。

人才的培养,可以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阶梯。美术专业单位,准专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将他们送到省城、京城的高级研究机构进修、培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南通相关的美术机构,可以经常举办综合、专题,甚至是小型的画展,展览可以是本地画家的,也可以是外地画家的。既需要邀请著名画家的作品参展,也不排斥具有潜质的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当展览多了,各种风格的作品见多了——耳濡目染,就可以使人的艺术素质渐渐发生变化——潜移默化。可以稍稍利用一下。当今人们对艺术品收藏的热情,举办较为专业的有关美术作品收藏与鉴赏的讲座,将更多的人引到尚美、审美、收藏美的伊甸园。

在小学高年级、中学的课程里增设美术鉴赏课程,而不仅仅是进行手工操作。事实上,国外大城市孩子们的早期美育,大都是在众多的美术馆、博物馆的收藏品前完成的。

举办以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或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冠名主办的美术大奖赛,吸引全国有实力的画家报名投稿,选出入围获奖作品举办大展。报纸、电视予以配合,跟踪报道、专题报道,此举不仅可使广大市民尽情享用一次艺术大餐。也可以提高南通的知名度。

对于画家来说,每个有责任心的画家,若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修身养性,日益完善自己,就象尤无曲先生那样。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尤老“板凳愿坐十年冷”,不慕虚名,不随流俗。全面地把握传统人文精神,含英咀华,兼收并蓄,终于厚积薄发,形成自己苍润、绵厚、自然的艺术风格。

可以这样认为,画家尤无曲先生是生于南通,长于南通,在本土取得成功的范例。

这对每一个美术工作者不无启示,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终将与艺术大道南辕北撤。

③发挥书画院在美术事业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

在美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一批头脑清醒、思维敏锐、功夫扎实,在本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专业技术人才走在前面,在整个行业起指导、带头作用。分布于六县一市的书画院、版画院、文化馆正可担当此任。

试以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为例,南通书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名,取得正高技术职称资格的人数为2名(另有两人明年即将取得正高技术职称),副高4名,中级2名,同时还有3人分别获得南通市专业技术拨尖人才称号,1人获得江苏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南通市政协委员2人,南通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副主席2人,南通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人,南通市政协常委,崇川区人大副主任1人,还有5人同时兼任南通市中级、初级技术职称(图、文、博、艺术系列)评审委员会委员、主任。被外界称为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优秀书画家群体。

这个群体视艺术为生命。每年取得的创作成绩,也相当可观。以2003年、2004年为例,2003年6位在职画家(当时为6人)全年参展、发表、出版的作品157幅(次)其中,省级以上89幅(次)6幅作品获奖(省级)出版专著3本、文集1部。2004年全年6位在职画家参展发表作品154幅(次)其中省级以上124幅(次)1幅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出版专著9部。

县级市的书画院、版画院、文化馆所取得的成绩也大抵如此。这样一些书画家群体完全有资格、有能力带动南通美术事业的发展,为南通的美术事业作出贡献,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与信任。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人才聚集的祥瑞之地,守望与前瞻的艺术城堡,新思想、新思潮的源头活水。

南通的美术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关怀下,企盼中,经过历代画家的努力,正在迈步、跨跃,有后来居上之势,保持这样的势头,再加把劲,使其长盛不衰,正是我们要做的。

(附)网络有关各地县、级市的美术馆情况如下:

苏州  “ 建议苏州市领导从文化战略角度,将新美术馆的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作为文化建设的载体。美术馆应该成为苏州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坐标。然而现有的苏州美术馆已不能和这座文化名城形象相吻合,不能满足美术和当代艺术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需要。”

无锡   “无锡美术馆建于2003年8月,是经无锡市编制委员会批准的事业建制单位,隶属于市广播电视局(集团)。”

昆山   “昆山昆仑堂美术馆是市人民政府为珍藏和展示旅日侨胞朱福元先生捐赠的历代名家书画作品而建造的美术馆。就在科博中心三楼,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候北人美术馆  座落在老城区的黄金地段,具有现代气息的美术馆,专门收藏展览,旅美华侨候北人捐献的美术作品和候先生个人书画代表作。(昆山县)

镇江  “画家个人投资建美术馆,2003年10月20日,京口(柳学健)美术馆举行了奠基仪式,(京口美术馆)坐落于二十一世纪乐园内,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该馆填补了镇江历史上没有专业性美术展览馆的空白。”

徐州   “徐州市民广场位于云龙湖北大堤北部,广场规划绿地和广场为主体景观,将徐州文脉与城市绿脉相结合……在广场西部规划了展示徐州现代画家作品的综合美术馆,包括展厅及画家创作室等建筑。”

扬州   “扬州美术馆及扬州工艺美术馆,后者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工艺美术馆。”

连云港   连云港市博物馆新馆暨彦涵美术馆位于新浦区东南部,市行政中心市 民广场东侧,是一座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新馆的陈列展览包括两个基本展厅和两个临时展厅,临时展厅开馆之际推出了《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延珍宝展》、《在海一方——连云港市美术作品展》。彦涵美术馆展出的《彦涵美术作品陈列》,展现了彦涵不同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版面、国画、油画、书法作品92幅。

彦涵在昨天的开馆仪式上说:“感谢家乡人民建立彦涵美术馆,将我的作品作为永久的纪念。”

开馆仪式上,市长刘永忠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博物馆和彦涵美术馆的开放表示热烈的祝贺。他希望市博物馆新馆以开馆为新的起点,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艺 术 简 介

康荣,笔名康戎,一九五七年生于南京,一九八五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美协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南通市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多幅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展览,其中“巴郎山的祥云”入选2005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2006年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康戎中国画展,《当代中国画画家作品集·康戎》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朱建忠  又名朱正德、朱大德,1954年生于江苏南通市。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南通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参展、获奖
1980年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合作);
1991年“中国的四季”美术展金奖,上海朵云轩画廊四人联展;
1992年 全国第八次“新人新作展”;
1993年 首届全国中国画展;
1994年 《江苏画刊》创刊20周年作品展;
1997年 德国“四僧·七个画家”中国画展;
1998年 时代风采——全国写生展佳作奖,首届江苏省美术节金奖,南京可一画廊个展;
1999年 广东省美术馆个展,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0年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中国画大展;
2001年 “新江苏画派·七彩世纪”中国画大展银奖,大连国际中国画年展;
2002年 “近日中国美术”大展;
2003年 现代·都市水墨画展银奖;
2004年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5年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友情展,江浙沪中国画邀请展;入编古吴轩出版《当代国画名家扇面图典·山水卷》;
2006年 金陵·现代水墨——江苏省国画院公开招聘画家特展,“中国画画世界”巴西古巴行展览。

TOP

纯情逸趣田园风——谈侯德剑的人物画

□ 邵连(邵 连,南京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通书法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人物画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产生过一大批杰出的人物画家,留下了众多的传世之作,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流传千古。但是人物画发展到近代却日趋衰落,导致人物画颓败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脱离现实生活,二是忽视人物造型。传统人物画原本是讲究“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创作准则,强调“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宋元以来,由于文人画的兴起,人物画由“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优良传统逐渐向“不求形似”“不似之似”、“离形得似”的观念转变,画人们在片面追求精神表达的同时,忽略了对“形”的要求,人物造型概念化、简单化,而且内容大多远离现实社会,脱离日常生活,失去了人物画应有的艺术表现力,最终导致传统人物画的衰落。

“五四”运动以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批有志于振兴传统人物画的革新家,引进了西方绘画写实的表现手法,给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创作了一大批新型的人物画作品,给传统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各自材质上的特性,语言与形式统一的问题依然是中国人物画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正因为如此,当今一批批致力于人物画变革发展的画家仍在不断努力、探索,侯德剑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员。

德剑早年以连环画创作而蜚声画坛,他创作的《东进东进》《活捉黑太岁》、《刘少奇督办牛案》、《凡人与轿车》 等连环画作品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井多次获奖或收入典集,尔后,转入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与研究,几十年来泼墨挥毫,乐此不疲。

观德剑的作品给人感受最深的是作品中散发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清新可人的画风。他的作品取材现实、面向生活,创作了大量以牧童为题材的人物画作品,他用清丽质朴的画笔描绘出了现代中国农村田园般的景象,充满着诗一般的生活情调,其中还不乏机智幽默的笔调。我们从他创作的《乡音》 、《春韵》 、《伴读图》 、《 争雄图》 等一系列与牛戏嬉相伴的可爱孩童的作品中能深深地感受到。

他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去塑造形象,以自己扎实的造型功底,娴熟的笔墨技巧、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神态和环境。他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形象,再辅以粗笔重墨局部皴擦点染,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笔墨的长处。写实人物画最大的难点是创作者很容易陷入“像”和“真”的泥潭,即注重了对人物表面“形”的刻划而忽视了对“神”的传达,因而作品貌合神离,失去了人物画应有的艺术表现力。这种缺少艺术处理和提炼,忽略内在的情趣和精神传达的作品在人物画创作中是很容易出现的。德剑在创作中很好地处理了“形”与“神”的关系,因而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得到例证。

德剑的画极讲究画面的韵律与节奏,注重画面中人、物的内在关联,甚至在一枝、一叶的描绘上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和巧妙的安排,作品《 山泉》 描绘的是三个孩童在小溪边牧牛、采果、吃果的情景。三个孩童各具姿态,老牛喝水,牛犊吃奶。在画面的布置上环环相扣、意趣相连,充满着节奏和韵律;而且夸张的人物动作,幽默的神情使作品极富生活情趣,观后使人忍俊不禁。淡雅的设色,灵动的笔法更让人感觉到轻松愉悦,得到一次美的享受。从中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力和风趣随和的性格。

德剑的作品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得益于生活的滋养,因而,少了一点高堂之气,多了一点乡野之风,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颇具亲和力和温馨感,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喜爱。我想只有真诚纯朴心灵的人才会去描绘天真单纯的孩童,只有对生活乐观热爱的人才会去发现生活中的平凡美。从他创作的一系列以牧童为题材的“乡村风情画”作品来看,与其说这些作品来自于他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如说是他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畅游。德剑自己也常说,是生活这所大学校养育了他,只有不断地向生活求教,才能让他的作品渐入佳境,回报生活的蒙养之恩。

当下,在中国画领域里“观念”、“主义”不断翻新,德剑不为所动,不被“时尚”牵引,坚持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理念,始终不渝地走在自己的“乡村小路上”。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是传统笔墨语言的现代化。“笔墨当随时代”,当新的时代,新的观念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新的题材也会必然出现,新的笔墨语言也会必然的相伴而生,当代每个艺术家都应该为之而努力,德剑以为“翻山越岭”更是他坚定不移的志向。

德剑在专工人物的同时,还喜画牛。他从历代先贤大家的作品中汲取养份,兼收并蓄,终于形成了自已独特的画牛方法。他画的牛结构严谨、造型准确、笔法娴熟、节奏感强,坚实而有力度;且极具动感,充满着内在的张力,迥异与古今之人。从作品《耕》 中可以领略到他所画牛的神采。

TOP

癸巳正月初一,往南通市个簃艺术馆观名家新春画展,恰值巧遇馆长魏武先生,旋往其办公室小坐清言,相与赏论当下书坛书人之种种现状,更怀思往哲前贤如黄稚松、叶胥原等前辈先生。辞行之际,先生赐赠以《魏武书法作品集》、《魏武楷书黄山谷诗册》、《王个簃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纪念文献集》等近著近编数种,厚赠若此,如入宝山满载而归,不亦快哉!因于其人其书早有关注瞩目,爰略述其书艺成就之点滴,以志一时因缘。

古语谓“水相荡而起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乃喻指世间人凡欲习得一艺在身,必经历上下求索、遍访名师之艰辛历程,方可博采诸家之长并为我用。魏武先生习书之历程,颇类于此,亦多得力于此。自其年少之时,即得南通地方文史及书画界诸位前辈先生之教诲提携,而各家书画印艺风格亦各具面目特色,多重法乳之滋养孕育,使魏武得以推开传统文化之微妙法门,书艺突飞猛晋,青年之时即已卓然可观,崭露峥嵘。

诸如,黄稚松先生书法风格特色鲜明,见魏武心性纯净且笃好翰墨,待之如门生弟子并多所耳提面命、亲为督导;李巽仪先生为黄稚松先生夫人、李苦李长女,待人谦和,其画作豪纵劲挺,了无女子脂粉气;叶胥原先生书法具全面性,精擅真草隶篆及钟鼎文诸体,在把总司巷家中四壁张满罗振玉、于右任、袁寒云等名家书画并慨然借予魏武观摩赏鉴;尤无曲先生绘事尤佳,且雅擅园艺盆景,魏武偶尔作画亦曾得其指授点染;陈霜桥先生古文辞造诣精深,曾设私塾自印讲义,教授魏武等学子吟唱诗词古文;朱漱梅先生视魏武为忘年小友,每由新开乡间进城即往其处相谈,并持赠以自己年轻时所临习之字帖,殷殷厚望于此可见;卢心竹先生工诗词并著有《红薇词馆集》,家居满壁古书字画,天井内有修竹数竿,极为雅致,其人瘦弱,声音洪亮,乐于与魏武等青年后生接谈,以增益其见闻学养;戚豫章先生身材魁伟健硕、风度翩然洒脱,早年亦喜吴派艺术风格,为王个簃先生弟子,个簃先生为魏武所题字幅,即由其居中联系求得;史友兰先生能书,篆书师清道人李瑞清之笔法,出神入化、未可端倪;曹向平先生为名中医,兼擅诗词,其字极具文秀之气,魏武藏有其书扇面及开具之中医处方;李焕镜先生为当代知名数学家李大潜先生之父,虽教授物理却极喜诗词,书法颇具特色,曾为魏武所书篆书联撰长跋题识,文采斐然可诵;刘松樵先生精于画,家藏宋代古琴,因名“潮音馆”;刘子美先生时寓居三元桥畔,其为潘天寿弟子且与戚豫章先生皆供职于南通师范学校,每作画毕则水盂中之水仍旧清澈如初,可见其用笔用墨之成熟周到;吴沐初先生书学颜体,极显凝练厚重,曾为南通书画研究院首任院长,魏武习裱画之时与其结识并得指教;郭深先生曾为地区专员,喜藏名家书画尤以王个簃先生作品为多,尝见魏武裱画之馀兼写对联,大加称赏并特意撰文于《南通日报》刊载推介,寄予厚望;仲贞子先生乃海安书坛耆宿,为魏武母亲之老师,待人热忱恳挚;汤正幅先生为如皋知名老书家,为人清高孤傲,其隶书妙绝一时,魏武曾往其寓所登门拜访,汤老以书作相赠;季修甫先生为魏武之高中语文老师,辨别鉴赏力过人,家藏古书画及碑帖丰厚可观,多曾借予魏武助其扩展眼力与临摹之用……

上述总计十八位前辈长老,除却季修甫先生一人外,馀者俱已辞世,诸位先生艺术风貌、从事志业均各自不一,魏武年轻时与他们交游往还,得以充分汲取中国古典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篆刻、装裱、古琴、中医及园艺盆景等传统文化之综合学养,于不期然而然之间探得百宝锦囊,为深研书艺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学术基础与宏阔视阈。

此外,正所谓天下事有奇巧、未可以言语来勘破点明者,“日夜所思,形诸梦寐”一语竟曾在魏武身上得到了印证,更令他曾一度与吴昌硕先生相晤相见。当魏武二十馀岁之时,正如痴如醉地痴迷执著于石鼓文之摹临,并倾心拜倒于苍茫雄健、恣肆汪洋之吴派书风中时,某夜,他竟于梦中见到了昌硕先生正在伏案挥毫作篆书,神态之安详、态度之蔼然,俨然依旧在世,令其兴奋莫名。翌日醒来,他即在第一时间约请好友赵鹏先生为自己刻制了一枚印章用以存念,名曰“梦曾见缶”,以志此一段极为难得且珍贵之梦境体验。日后魏武于吴派书风之精进并有所得,或亦得益于此一梦乎?佛家讲究“因果”“因缘”,此一段梦境奇遇,自有大因缘、大智慧在也。

日后,魏武复得王个簃、朱东润、钱君匋诸名家指授,王个簃先生曾书四字篆书“奋发图强”相赠以表勖勉,谓其“爱好作篆,笔法雄健”;业师黄稚松先生期许其“进德修业,更上层楼”;叶胥原先生为题“取精用宏”;知名文史学者朱东润先生亲为“魏武书法展览”题写展标……前辈赏爱若此,兼且自身勤谨不殆、深研吴派艺风,遂于艺途之上逐次披荆斩棘、攻城拔寨,迄今终能修得正果。转益多师之外,魏武更“遍谒名山适性灵”,遍游国中名山大川与文博机构,西安碑林、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甲骨文博物馆、四川乐山摩崖石刻及荣宝斋、朵云轩、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地,皆留下其处处屐痕,所谓“酿得百花方成蜜,淘尽黄沙始见金”,不啻正魏武先生研磨书艺之真切写照乎!

论及魏武书法,世人但喜其行楷之灵动跌宕,我则更赏爱其篆隶书之雅正高古与逸趣横生。与寻常书家仅知执笔书字者迥然有别,魏武精于吾国文字流变之学,亦即清人所谓训诂学或曰“小学”,对于古文字之生发、流变及由古迄今之演绎进化过程,乃至中国文字“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之六义,俱能知其出处来源并了然于胸。成字在胸于前,乃能从容挥洒于后,故魏武每每下笔作书,皆能入古出新,引发生意别趣。譬如,其行书虽以唐楷为基础底色,然却取用汉隶扁平方整之体势与间架结构,点画偏旁乃至全字之造型结构,更时常间以篆书或古体之写法,或左右上下偏旁互易,或通假异体彰显别趣,藉以洗脱尘俗,达至清朗高古之境域,如“更”“年”“散”“作”“晴”“素”“草”诸字,即用篆法出之,宛似满目绿叶纷披之中,蓦然惊见数丛花枝点缀其间,赏读之下,快慰之情真有溢于言表者矣。

魏武之篆书,更是于前贤不遑多让之当行本色,远则取径于钟鼎铭文、石鼓文、大小篆等,近则借镜于清末邓完白、吴缶庐诸家,结体宽博舒展、灵动曼妙,然又颇不乏盎然古意,凡其出手之作,可说无一不是精心创制之佳品合作。诸如近作篆书五言律诗横幅《王右丞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及《名贤咏荷诗册》,通篇皆数十字,其间点画安插之紧凑,笔法使转之佳妙,墨法气韵之生动,在在苍茫古厚,极得行云流水之意趣,饶具浓郁之金石气韵;篆书《陋室铭》册页以石鼓文为参照,亦老辣朴拙非常。其隶书,采择汉碑多种融而化之,宛若游龙惊凤之夭矫多变,八尺隶书巨联“安得山泉变春酒;且拥图书卧白云”,参酌以汉张迁、史晨等碑,以浓墨重笔出之,笔力沉厚雄浑,气象则恣肆汪洋、不可一世,气场之强大雄壮,即便置诸当代强手林立之书坛,或亦鲜有其匹。更可说者,魏武书风师从黄稚松先生,稚松先生之书实出李苦李、吴缶庐一脉,则魏武可谓吴派书艺之当世传人,而今因缘凑泊,得以履职于南通市个簃艺术馆并任馆长,竟日与馆藏王个簃先生之金石书画、碑帖拓片相周旋,不啻再度亲接个老风神謦欬,则其日后书艺之提升进益,安可轻言限量哉!

揆诸中国书法之传统五体中,魏武业已涉猎篆、隶、真、行诸体,独独于今世书家颇为乐此不疲之“狂草”,似极少为之,此或亦寄寓“世人皆取我独舍”之意耶?据魏武见告,当投入黄稚松先生门墙之初即告诫,初入书道者,习书时有三类创作样式不宜轻易“碰”,即分指狂草、甲骨文及店面招牌,盖因寻常民众与观者多不识狂草书与甲骨文,故而一般楷书功底不甚坚实或畏惧下苦功者,多藉此两种书体以炫世欺人、欲掩其丑。而店面招牌之作呢,多为书家特定一段时间之内之作品,随着时日推移流转,难免“悔其少作”,更因乐山乐水、人言人殊,观赏者每多指摘而少称誉,亦非创作之得计。魏武遂以业师告诫之言为度己之金针,取径雅正古穆一路而不稍涉浮华躁动,真、行两体之外,兼及篆、隶与钟鼎石鼓等古文字,每于观碑赏帖之馀,忽焉书兴遽来、了不可遏,旋即展卷挥毫,去从容领略难得之笔墨清趣。

尤为难得可称道者,魏武之书法今虽已颇具自家风貌,然仍以临池挥毫为日课而不辍,石鼓、钟鼎铭文乃至烂熟于心之汉碑诸体,无不时时临抚而不少歇。即如去岁壬辰秋月,尚遍临华山碑、夏承碑与灵台碑等汉碑十五种,临摹一过并有短跋志感,“汉碑种类甚多,此十五种亦可作初学书者之径途,桐城张祖翼磊庵先生有汉碑范两册,堪为汉碑之大备”,名世多时,尚且不弃初学书者之临习范本而孜孜为之,则其人勤勉精进之志意,戮力以求之毅力,于书法亦真一往情深也!于此联想及魏武于年轻时曾取字作“企之”,按,东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将“企”字解作“企,举踵也”,意为“踮起脚后跟站立”,如《汉书·高帝纪》中“日夜企而望归”,即指每日每夜皆踮起脚跟站立盼望着家人归来,极言翘首引颈、热切盼望之意,后世由之引申出“勉力”“仰慕” “希冀”等多层意涵,如《汉书·陈蕃传》中“贤者俯就,不肖企及”,及唐代韩愈《秋怀》诗中“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俱可解读作“勉力达至”“竭力为之”之意,则藉此可揣知魏武取“企之”为字,或正寄寓有潜心戮力于书艺一途,期冀最终有所造就之初衷与本意在焉。是耶非耶,尚祈先生不吝教我。

与其书艺雁行并驾,魏武于南通乡邦乡贤书法史学之研究探寻,早开先河且所造斐然可观,可窥见其书法学术功力之一斑。彼曾亲承耆宿师长若王个簃、黄稚松、叶胥原、戚豫章及季修甫诸前辈之悉心指授,自少及壮,数十年孜孜不倦未曾稍懈,深入研习究讨冒襄、张謇、金沧江、韩紫石、沙元炳及孙儆等吾通名贤之书艺成就及南通地域性书风,尝编撰成《张謇书法选》《南通书法一千年》等著述行世。尤其为撰著论文《冒襄与明末清初书法家交游考》,魏武利用身处南通市图书馆、坐拥古籍史书之独特优势,翻遍志书文献及冒襄所著《同人集》,梳理辑录相关书家学人史料并撰述成文,此文曾在“全国第五届书学讨论会”中获奖,魏武由此成为南通最先荣膺国家级书法理论奖者。

近年,魏武更精心采择历代名家歌咏南通人文史迹之诗作,遴选其中五十首,复以流畅雅逸之行楷书成《历代名贤咏南通诗》出版,书翰词采并成双美之合璧,读者手执一编,可于感染领受吾通历史人文之馀,更得赏味其笔墨间幻化出之无穷意趣。另,尚记得十多年前魏武尝以《陈鸿寿年谱长编》之数叠手稿见示,意欲积多年之功力与心得,完成此编并谋诸刊印。近日与其晤谈,知悉年谱长编仍在进展之中,为进一步增添新见史料、以免遗珠之憾,故从容为之,并不急于付梓印行。于此,则又可见其人治学研艺态度之谨严不苟也。

魏武之子魏晋,现于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师从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先生研习中国人物画,曾见其所作画跋两件,文辞雅健老到、颇耐赏读,可称子承父业、克绍箕裘。细思一过,其人既自名为“魏武”,复命子名作“魏晋”,一为古帝王名,一为古朝代名,则魏氏父子好古之癖,诚可谓深且久矣!

而说及我个人与魏武先生之交谊往还情状,亦差可谓知交老友耶?十数年前,因我供职之酒店新建一大型会客厅,厅堂正面巨幅背景须名家书画补壁装饰,用以增益风雅,我受主事者之托,邀约秦能、魏武二前辈董理其事,嗣后恭请本埠山水画名家华俊山先生为绘《万里长城图》,犹记得寻丈有馀画面之上,八达岭长城之崇峦峻岭莽莽苍苍、回环往复,极尽雄浑阔大之气局,画幅右上端高古劲健之隶书题款“万里长城图”并行楷长跋,即出诸魏武先生手笔;更曾受友人请托,请魏武于张謇法书墨迹之中,代集“西山村庐”四字并镌刻上石,置诸紫琅五山之麓。此后,更承其不弃,亦曾再三惠赐书作并著述存念,寒斋至今尚什袭珍藏者,即有其所书联语两副,一为四尺行书七言联,联语云“人逢治世居栖稳,运际阳春气象新”,系一九九九年岁次己卯冬月书赠,一为六尺隶书七言联,联语云“除却借书沽酒外,别无一事扰公卿”,系二〇〇四年岁次甲申春月书赠,同年秋月,还曾持赠以所著《南通书法一千年》精装册,而往年每逢岁杪年初,亦曾互寄贺年片以道意,则其间拳拳恳挚之隆情厚谊,颇足铭感我心矣!

魏武先生素喜宋代黄山谷诗文,以为“点铁成金,有奇崛瘦硬之风”,迩来我读山谷诗集亦多有得意会心,因集其诗并自拟一俚句,聊以寄意,并作为本文之收束——“幽谷清风淡相应,松烟兔颖傍窗明。更喜濠上开心源,领略古法生新奇。”

癸巳元夕前一日,张咏完稿于双枇杷馆南窗下。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