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青囊经 泱泱中华历来不少神医神明士,远不说那扁鹊,就说那“建安三神医”之首华坨,也让人称奇的紧。 且不说他“刮骨疗伤”,也不说他“开颅取涎”,更不必说他的“五禽戏”,就他的那部《青囊经》,也是部继命延年的经典啊。 据历史记载,曹操操纵朝政,自任丞相,总揽军政大权,遂要华佗尽弃旁务,长留府中,专做他的侍医。这对以医济世作为终身抱负的华佗来说,要他隔绝百姓,专门侍奉一个权贵,自然是不愿意的。何况,曹操早年为报父仇,讨伐徐州的陶谦,坑杀徐州百姓数万人,尸体壅塞,泗水为之不流,接着又连屠取虑、夏丘诸县,所过“鸡义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徐州是华佗后期行医和居住之地,与百姓休戚与共,内心岂不愤慨!因而决心离开曹操,便托故暂回家乡,一去不归。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均以妻病为由而不从。曹操恼羞成怒,遂以验看为名,派出专使,将华佗押解许昌,严刑拷问。面对曹操的淫威,华佗坚贞不屈,矢志不移。曹操益怒,欲杀华佗。虽有谋士一再进谏,说明华佗医术高超,世间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宽容,但曹操一意孤行,竟下令在狱中处决。华佗临死,仍不忘济世救民,将已写好的《青囊经》取出,交狱吏说:“此书传世,可活苍生。”狱吏畏罪,不敢受书。华佗悲愤之余,只得将医书投入火中,一焚了之。后来,曹操的头风病几次发作,诸医束手,他仍无一丝悔意,还说,“佗能愈吾疾,然不为吾根治,想以此要挟,吾不杀他,病亦难愈。”直到这年冬天,曹操的爱子曹冲患病,诸医无术救治而死,这时曹操才悔恨地说:“吾悔杀华佗,才使此儿活活病死。” 可怜个神医最后只落的个“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两行联。 后来,好多史学家和医学理论上研究者都认为《青囊经》已失传,或者有的学者认为,华坨本来就没有写过什么《青囊经》。那部能让人起死回生的《青囊经》,只是个传说。 其实,历史有时也会让一些假像所迷或。那一年,华坨知道曹操不会放了自己,就把用一身心血所注的《青囊经》,送给了一个狱吏,那个狱吏知道曹操早已派人盯着自己,就随手把桌上的一册华坨看的《黄帝内经》丢到了火中,并故意大声喊到:“汝死于此,还害我乎?” 等到他下班时,他就偷偷地把《青囊经》带到了家中,告诉自己的老婆说,这书是多么的重要,能使人起死回生等等。哪知道,那那老婆就和人一五一十地说开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一个山西姓柳的商人耳朵里,那一天,柳姓商人找到了这个狱吏的老婆,花了100两的银子,就把《青囊经》购到,边夜赶回到了山西老家。 到了隋朝初年,山西地区发蝗灾,那位柳姓商人,就带着全家走西口——过黄河去逃慌。当走到陕西米脂一带时,就再也走不动了。这一天,他们到了一大片榆树林的地方,那位柳商人的老婆说:“我们不能带着这么多的东西走,要是这样走,到不了那儿,我们就是累也会累死。”于是,大家就把路上不用的东西,统统丢掉。当她要丢用檀木箱贮的《青囊经》时,那个商人死活也不让。他老婆大声到:“这个东西,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用,不丢了它干么?” 柳商人说:“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丢,你们拿其它的,我来拿这个,我要是累死了,你就把我和它埋藏在一起。”老婆拿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随了他去。一众人丢了行礼,就去找吃的了,柳姓商人就拿出《青囊经》来翻翻。就在他随手这么一翻间,突然看到书上写着,榆钱洗净,拌以玉米面或白面做成窝头,然后上笼蒸半小时即可起锅。或将洗净的榆钱拌上面粉,搅拌均匀,直接上笼蒸熟…… 柳商人心想,原来我们在的榆林下,这榆树的果实就能吃的啊。于是,他就招来大家,弄来好多榆钱,煮熟充饥。再后来,他们就这把这办法告诉了好多的逃慌的难民。好多的逃难的民众,就留在了那大片的榆树林下。再再后来,人们就在那儿生活下去。人们就称那个地方为榆林。 |
欢迎光临 半江渔火 (http://1966.joinbbs.net/)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