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

其著作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尚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11]

TOP

梁漱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与同时代的志士仁人一样,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积极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漱溟坚决主张团结抗日,一致对外,提出"一多相容,透明政权"的主张。他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挑起"党争"、破坏抗战,忧心如焚。为联合中间势力,形成政团力量,促进联合抗日,梁先生发起参与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又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1941年,在《光明报》发表民盟成立宣言和政治纲领,明确主张"实践民主精神,结束党治","厉行法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及身体之自由"。1943年,梁先生对国民党当局"民有痛痒务掩之,士有气节必摧之"的独裁专制极为不满,断然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操办的所谓"宪政实施协进会"。1946年梁先生任民盟秘书长,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同年,梁先生受民盟总部委托赴昆明调查"李闻惨案",发表《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杀真相》,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解放前夕,梁漱溟拒绝参与国民党策划的假和谈,在重庆等待解放,1955年,他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同胞归来欢聚",使"祖国统一达到完整无缺"。

梁漱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他同情并敬重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的精神和为之进行的努力。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在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梁先生曾两次访问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全国解放后,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形势所鼓舞,庄严宣布:"我已经认定跟着共产党走了。"并对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同时,他以"帮助共产党认识旧中国"为己任,对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提出意见和建议。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梁先生反对以非历史的观点评价孔子,反对把批判孔子与批判林彪相并提,并为刘少奇、彭德怀同志辩护。当受到围攻时,他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表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敢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11]

TOP

梁漱溟与毛泽东同岁。1918年,两人在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先生的家里初识,当时梁漱溟是北大哲学系讲师,毛泽东则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20年后,梁漱溟到延安,在16天里与毛泽东有过多次交谈,有两次是通宵达旦。

1950年1月,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再三邀请下,梁漱溟由重庆来到北京,毛泽东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还专门派车接他,招待吃饭,由于梁漱溟吃素,毛泽东大声嘱咐:"我们也统统吃素,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当毛泽东得知他还借住在亲戚家里时,马上派人安排,让他住进颐和园内的一处小院里。

在这段时间里,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关系十分融洽,经常来往,两人之间有时谈得兴高采烈,有时又不欢而散。也许正是不分上下的朋友关系,使梁漱溟一时忘乎所以,才惹出1953年的那段公案。

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后来转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梁漱溟的发言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风波。

梁漱溟认为,过去中国将近30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农民而以乡村为根据地的,但自进入城市之后,工作重点转移于城市,从农民成长起的干部亦都转入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特别是近几年来,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很快,而乡村的农民生活却依然很苦,所以各地乡下人都往城里跑,城里不能容,又赶他们回去,形成矛盾。

对于梁漱溟的发言,毛泽东很不以为然,此后几天,会议对梁漱溟的言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梁漱溟震惊不已。他的牛脾气又犯了,不顾一切地要求发言,并与毛泽东激烈争吵,直到有人在会场上大喊"梁漱溟滚下台来!"这场惊心动魄的争吵才匆匆结束。

随后,毛泽东给梁漱溟的问题定下了基调:虽"反动",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

30年后,90岁高龄的梁漱溟谈及此事,意味深长地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那件事后,我的政协委员照当,生活待遇照旧,也没有受到任何组织处理,我知道那是毛泽东的意思。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11]

TOP

与毛泽东争吵之后,梁漱溟开始深居简出,很少开口。1956年11月,在"大鸣大放"的高潮中,许多朋友认为梁漱溟应当出来说说话,出出气,但梁漱溟沉住气,决定旁观一段时间,结果,在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中,那些朋友当中的许多人被戴上了"右派"帽子,而梁漱溟却侥幸躲过一劫。

1966年,"文革"浪潮席卷全国,梁漱溟也在劫难逃,他的家被抄,不得不栖身于北京鼓楼铸钟厂两间小破屋中,政治上更是莫名其妙地被补戴了一顶"右派"帽子。

1972年底,全国掀起"批林批孔运动"。梁漱溟参加政协组织学习近一个月,却一言不发。于是,有人说梁漱溟与孔子有着割不断的"阶级感情"。梁漱溟终于开口了,他花了两个半天时间,讲自己对"批林批孔"的意见。他说,我只批林,不批孔。批孔是从批林引起的,我看不出林彪与孔子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批孔,至于批林,我认为林彪谈不上有什么政治路线,不过一心要搞政变夺权而已。

梁漱溟这番话一出口,政协学习组立即开始批判梁漱溟。从1974年2月到9月,先后6个月地分小组批判,然后是两个月的批判大会。然而,当组织者询问梁漱溟有何感想时,他却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976年,"四人帮"垮台,在"两个凡是"笼罩的气氛中,梁漱溟在政协会议上一针见血地说:"文革"搞糟了,"文革"的祸因是治国不靠法治而靠人治。此时,真理标准大讨论还没有开始,梁漱溟的话可谓先声夺人。

同时,在1978年的政协会上他又说道:"我国过去的成功和胜利,的确是靠毛主席的领导"。他还一再强调:"我并不因为说他,批评他,而否认他的成功","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二三十年来,中国国内的建设、国外的威望,没法不承认是了不起的成功"。[4]

1979年初,全国第五届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当选全国政协主席,梁漱溟当选为政协常委。升了"官"的梁漱溟在这次会议上再次向"文革"开了火,时年他已85岁。尽管一批老干部在私下场合对"文革"已经开始否定,对"两个凡是"也表示了不同意见,但公开讲话否定"文革"的还没有,梁漱溟是第一个。10个月之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梁漱溟担任了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5]

TOP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①为什么他又能当上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委员呢?中共为什么提他做这个委员呢?就是因为他还能欺骗一部分人,还有一点欺骗的作用。他就是凭这个骗人的资格,他就是有这个骗人的资格。②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这就叫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那就叫没有"雅量"。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但是,我们这一点"雅量"还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协委员还可以继续当下去。"[11]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6]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6]

著名学者许纪霖:①现在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学者专家,为稻粱谋,有专业精神,但不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中国社会仍然处在转型期,我们还需要梁漱溟式的人物。②放着北大教授不做,梁漱溟居然去进行乡村建设的尝试,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他看来,儒家的义理不是在课堂谈谈就可以,而是要在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里去实践的。[11]

《人民日报》(1988年7月8日):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7]

新华网、人民网《梁漱溟诞辰120周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操守与担当》:梁漱溟认定,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是会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腊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运一般。[8]

TOP

梁漱溟远祖为元朝宗室,父梁济(巨川)(1858-1918年),内阁侍读,著有《桂林梁先生遗书》。母张氏,大理人,白族。曾在北京女学传习所任教。兄焕鼐,日本明治大学商科毕业;妹焕诘、焕绅,均毕业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梁漱溟原配夫人黄靖贤(1893-1935年),1921年与梁漱溟结婚。[10] 育有长子:梁培宽,次子:梁培恕。第二任妻子陈树芬。[11]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