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李煜词赏析

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即位后改名煜。世称李后主。李煜是多才多艺身,又是多福多苦命。
         
说他是多才多艺身,是因为他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精通音乐。他玩什么,都能玩出名堂。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创造出了"聚针钉"、"金错刀"、"撮襟"等体式。他作画,"远过常流,高出意外"(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他创作的乐曲,也很"奇绝",亡国前创作的《念家山》、《念家山破》等乐曲,流行很广," 宫中民间日夜奏之,未及两月,传满江南"(邵思《雁门野说》"。他还会点武艺,像李璟,弧矢箭术都不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的李煜,写起小词来,自然是驾轻就熟。他能创造出《虞美人》之类的绝妙好词,一点也不奇怪。

说他多福,首先是因为他原本无缘也无心做世子、当国主,却一不小心,当上了世子,做上了国主。他是李璟的第六子,当世子、做国主原本没有他的份儿。可憨人有憨福。他的长兄弘冀早就被立为世子,可弘冀莫名其妙地暴死,其他四位兄长又都早夭,这样李煜就成了"老大",于是在建隆二年(961),顺利地被立为世子。同年,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登上国主的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后主登基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已建言了宋王朝,统一了北方。只是大宋要一个个地收拾其他小国,一时还顾不上平定南唐。于是李后主有李会苟延残喘,做了十五年的小国之君。宋太祖曾说:"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李煜居然在宋太祖的卧榻之下,小心翼翼地睡了十五年。这也算是有福气吧。

他的福气,还不止这些。事业、爱情都美满,才是真正圆满的人生、幸福的人生。李煜的爱情,也挺幸福的。先后两个王后,都是天姿国色,而且多才多艺,跟他又情投意合。大周后,小字娥皇,精通书史,善解间律,特别擅长演奏琵琶。既会谱曲,又能填词,可惜没有词作流传下来。她还是一位时装和发型设计师,曾设计"高髻纤裳及首翘鬃朵之妆",人人仿效。有这样一位可人儿作伴侣,叫后主片不心满意足?小周后,是娥皇的妹妹,也是"警敏有才思,神彩端静",风情万种。后主与小周后婚前的爱情,更具有刺激性,更令他心荡神怡。如果说大周后要是引发了后主对音乐的兴趣爱好,间接促进了后主词的创作,那么小周后与后主婚前的频频幽会,则是直接为后主的词作提供了素材。后主词中的"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就是写与小周后的恋爱经历。......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李煜【南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品评】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菩萨蛮》写得直率,此词则婉转曲折。词中的自然环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已的最后归宿。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已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TOP

相 见 欢
李煜【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 或写愁之长,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TOP

乌 夜 啼

李煜【南唐】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 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品评】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 ”,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TOP

虞 美 人

李煜【南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TOP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首小词逼真生动地描写了宫廷中通宵达旦的歌舞宴饮、纵情享乐的情景,华贵的气息,欢乐的情绪,舞女们狂舞时的身姿与意态,都历历如在眼前。又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描写打扮得非常漂亮的宫女们列队翩翩起舞,伴奏的乐曲响彻云天;词人在尽情享乐之后闲步踏月而归,那样惬意,那样陶醉,把一个风流小皇帝的生活和感情表现得唯妙唯肖,淋漓尽致。《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则写宫中赏春赋诗,在富贵气中又透出一点闲适和风雅,真实地表现出他那皇帝加文人的独特的身份和情趣。

TOP

《一斛珠》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首词是写歌女的。她精心梳妆,却又不是浓施脂粉;在情人面前,娇媚地吐出舌头,唱歌时轻轻绽开樱桃小口;饮酒时也是一副撒娇的神态,那酒湿了衣袖污了口也满不在乎;微醉时就娇困地斜靠在绣床上,把口中的红茸嚼嚼,淘气地笑着吐向自己心爱的情郎。短短不到六十个字的一首小词,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人物,她的音容笑貌、情态心理,无不跃然纸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歌女的刻画,含蓄而又巧妙地表现了词人和歌女的关系,表现了他对女色的沉醉般的欣赏,表现了人物间戏剧性的关系。

TOP

《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这首词抒发对一个女子的思念之情。月坠云稀,梦醒后更加深切地思念远方的离人。他所选择的种种物象:晓月、宿云、雁声、啼莺、残花、画堂等等,都是最能触发离愁别绪的。末二句最深沉含蓄,劝自己不要去扫那满地的落花,不仅因为离愁必然会引起的慵懒,而且更主要的是从中透露出急切地盼望离人归来,并相信她一定会归来的思想感情。

TOP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TOP


【长相思】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TOP

返回列表